黄姚古镇景区位于广西贺州市昭平县东北部,距贺州市区60公里,景区面积3.2平方公里,是一座岭南文化与峰丛山水完美融合的千年古镇。
古镇发祥于宋朝开宝年间,经历了明代兴建和清代鼎盛,到抗战后期更成为广西革命指挥中心和广西民盟的发源地。
古镇以典型的岩溶山水景观、神秘的龙文化崇拜、精巧的明清建筑、地道的广府民俗风情和光辉灿烂的革命史迹闻名于世。小桥流水、参天古榕、青石古街和楹联牌匾被称作“黄姚四绝”,堪称人文和山水的融合典范。先后获得“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城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和“中国楹联文化古镇”等称号。
钱兴同志,生于1909年6月23日,广西怀集县人(解放后归广东)。1933年考入中山大学,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山大学支部书记、厦门市工委书记,漳州中心县委宣传部部长。1940年冬,任中共广西省工委书记。1945年夏,钱兴将省工委机关迁到昭平县黄姚镇,与从桂林疏散到昭平的各民主党派进步人士广泛合作,建立统一战线,领导各地党组织开展革命活动。在黄姚期间,钱兴书记还组织党员认真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央“整风”文件精神。他清正廉洁,务实为民,从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
1947年7月,钱兴调任中共粤桂湘边工委副书记兼粤桂湘边纵队副政委,领导发动了怀南起义。1948年9月,敌人围攻粤西广宁四雍根据地时,他主动担负留守任务,掩护主力转移。11月在怀集县坳仔区仕儒村的山林中突围时牺牲。1948年11月,钱兴为掩护主力转移,在怀集的一次反围剿突围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39岁。
高士其(1905年11月-1988年12月19日),原名高仕,中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科普硕士、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192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27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学士学位。1930年又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1931年回国历任中央医院检验科主任,桂林盟军服务处技术顾问、食品研究所所长,《自然科学》副主编,一级研究员。全国第一、二、三、四、五、六届人大代表,中国科协顾问、常委,中国科普创作家协会名誉会长,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人民保护儿童全国委员会委员。1934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8年去世。
半个世纪以来,高士其虽然受甲型脑炎病毒感染,留下严重后遗症,导致之后全身瘫痪,在全身瘫痪的情况下,但他没有被病魔所吓倒,坚持创作,写下了数百万字的科学小品、科学童话故事和多种形式的科普文章,引导了一批又一批青少年走上科学道路,被亲切称为“高士其爷爷”。高士其逝世后,中组部(中共中央组织部)确认他为“中华民族英雄”,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也将3704号行星命名为“高士其星”。
1944年9月下旬,高士其先生从昭平县城来到的黄姚小镇,开始了他在黄姚将近一年边养病、边写作、边研究的生活。抗日战争胜利后,高士其先生在离别黄姚时给小镇留下的一首小诗《别了,黄姚》。这首诗表达了他对黄姚的依依不舍和新中国的期待。
欧阳予倩(1889年5月12日-1962年9月21日),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中国内地作家、编剧、导演,先后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明治大学。
1926年,加入南国社,创作剧本《潘金莲》等。1931年,加入"左联",抗战时期编写历史剧《忠王李秀成》等。抗战胜利后编导《关不住的春光》等电影。
1944年秋天,疏散来到黄姚镇,在黄姚进行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对推动全民性的抗日救国运动起到了积极作用。欧阳馆长平易近人,深深受到黄姚人民的敬爱。欧阳予倩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桂林担任广西艺术馆馆长,桂剧实验剧团团长,他推动和组织西南剧展,创编了大量抗战的优秀剧目,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1945年,欧阳予倩在昭平加入民主党派中国民主同盟,并担任了中国民主同盟东南总支部筹委会委员,参与组建了民盟昭平县黄姚支部。1945年11月,他在桂林担任民盟广西省支部委员,此外,他在《广西日报》(昭平版)担任编委会主任委员,还领导了广西艺术馆在黄姚的工作。
1946年,创作京剧《孔雀东南飞》。1947年,执导由新中国剧社首演的话剧《桃花扇》。1955年,欧阳予倩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为中央戏剧学院实验话剧院再次执导话剧《桃花扇》。1959年,根据《汤姆叔叔的小屋》创作了九场话剧《黑奴恨》。1962年9月21日,欧阳予倩病逝。
主要著作有:《欧阳予倩剧作选》、《自我演戏以来》、《一得余抄》、《电影半路出家记》、《唐代舞蹈》、《话剧、新歌剧与中国戏剧艺术传统》等。
张锡昌,笔名张帆、亦金。浙江绍兴人。中共党员。浙江大学毕业。1949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外交部西欧司科员、副科长,中国驻法国使馆三等秘书,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西欧研究室副主任,中国驻法国使馆一等秘书、政务参赞、临时代办,华盛顿威尔逊国际研究中心研究员,哈佛大学欧洲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参赞。1944年开始发表作品。199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传记文学《传奇人物戴高乐》(合著)、《密特朗传》,随笔集《四十年法国缘》等。
1942年加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桂林核心小组。1944年8月与一批进步文化人士疏散到昭平,参与组建民盟昭平黄姚支部和民盟东南总支部筹备委员会,任民盟东南总支部筹备委员会委员,筹办《广西日报》(昭平版),任社务委员会委员、经理,撰写社论、专稿,宣传中共方针、政策,促进抗日民主运动的开展。
1945年2月21日,《广西日报》(昭平版)搬迁到黄姚,报纸复刊,张锡昌担任报社委员会成员,他经常给报社写稿,他还特别约稿中共广西省工委书记钱兴,并请钱兴进行审稿。1945年春,根据中共南方局周恩来同志的指示,张锡昌、周匡人、莫乃群、徐寅初、千家驹、欧阳予倩、刘邦彦等人在黄姚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成立后,张锡昌奔走八步、黄姚之间,积极推动“民盟”东南总支部筹委会和“民盟”黄姚支部的筹备工作。
1945年3月,在何香凝等人的倡议下,张锡昌、千家驹、欧阳予倩等人参与筹建临江中学黄姚分校,这就是后来的黄姚中学。中学建立以后,张锡昌将广西省工委派来的中共党员分批安排到中学担任教职,为中共广西省工委机关转移到中学做了大量的工作。经过一系列的筹备,中学开学,迎来的第一批师生。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张锡昌和工业合作社桂林事务所迁离黄姚,返回桂林。
广西省工委旧址纪念馆
1940年,广西省工委成立于桂林,钱兴同志担任省工委书记。1942年桂林“七·九”事件后,以钱兴为书记的中共广西省工委机关撤到农村,1945年夏迁到昭平县黄姚镇,建立了全省党组织指挥中心,以宝珠观做隐蔽地开展革命工作。中共广西省工委与当时疏散到黄姚的何香凝、欧阳予倩、千家驹、张锡昌等大批爱国知名人士广泛合作,建立统一战线,组织发动各地群众开展反内战、反独裁,争取和平民主斗争。中共广西省工委在黄姚培养锻炼了大批干部,壮大了党的力量,创立了不可磨灭的革命业绩。省工委机关驻黄姚期间,利用黄姚中学和《广西日报》为阵地与各地党组织相互配合,广泛发展民族统一战线,协同作战,领导全省开展隐蔽斗争,推动敌后抗日民主运动的向前发展。
1986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拨款修复中共广西省工委黄姚旧址,建造钱兴塑像,开设纪念馆,同年7月免费对外开放。
广西省工委旧址还是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广西各民主党派政治交接教育、广西廉政教育、贺州市党风廉政教育、贺州市国防教育等基地。目前中共广西省工委黄姚旧址纪念馆共有“广西省工委在黄姚”“民主人士在黄姚”“中国民盟在黄姚”“廉政警示教育”“廉政文化基地”等专题陈列展厅。
黄姚统战文化展示馆
黄姚统战文化展示馆位于广西贺州市昭平县黄姚镇真武东路42号。该馆由贺州市委批准建设,于2020年9月动工,2021年3月正式挂牌投入使用。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统一战线传统教育基地、广西社会主义学院教学基地、广西各民主党派政治交接教育基地。
展示馆共2层,总面积1000平方米。一楼展馆主要展示统一战线在贺州的发展历史,包括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在广西的探索与实践、广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重心从桂林转移至桂东开辟抗日新战场、桂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以黄姚为中心的桂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从胜利走向胜利等6部分内容,二楼展馆包括统战史馆、八大民主党派馆、名人馆等。
展示馆通过全息投影投射系统、多媒体查阅系统、AR体验系统、地面互动投影系统、语音导阅系统、智能广播系统等先进设备,完整、详实地再现当年中共广西省工委和中共广东省地方党组织以民族大义为重,在桂东地区以黄姚为中心,以昭平县城、贺县八步镇、苍梧县大坡乡为重要据点,与从桂林疏散而来的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救国会为代表的民主党团组织,以文化供应社、工合组织、广西建设研究会为代表的社团组织,以及以何香凝、李济深、陈劭先为代表的民主进步人士,建立桂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展了一系列抗日救亡运动,保护了一大批民主进步人士,组建了中国民主同盟东南总支,开始了中国民主促进会的筹建工作等广西统一战线重大历史事件。
广西艺术馆旧址
1945年元旦,为了扩大黄姚地区的抗日宣传活动,广西省立艺术馆联合当时在黄姚的文化进步人士,举行一次盛大的文艺公开演出晚会。为把这场文艺晚会做到更好,艺术馆上下加紧创作和排练,他们还组织黄姚珠江春剧社、黄姚中学师生、妇女识字班学员参与排练和演出。当时艺术馆馆长欧阳予倩担任晚会总导演,他参与了一些具体的工作,比如他把桂剧《辕门射戟》的剧本改编成京剧演出,由于当地的民众普遍没有看过京剧,自海报公告之后,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各村各寨。
元旦当晚,黄姚镇内外各村各寨都赶来观看,甚至是离演出地十几里路远的凤律、潮江、界塘和樟木等地的群众都打起火把,成群结队赶来观看。戏台前面宽阔的广场人潮涌动,人满为患,现场甚至要在场边搭起高棚看戏,可以说是热闹至极,盛况空前。当晚演出节目丰富多彩,博得了观众的阵阵喝彩,报以热烈的掌声。首个节目是上百人的《新年大合唱》,四场大合唱分为“新年好”“骂汪精卫”“国家形势好”和“家庭幸福”,指挥由谭枫和姜岳担任;随后演出的是欧阳予倩京剧《辕门射戟》;欧阳予倩的女儿欧阳敬如是艺术馆的歌咏队员,她独唱《放下你的鞭子》 《卢沟桥问答》和《铁蹄下的歌女》等曲目;广东人林坤用各式各样的傀儡面具表演,一边唱,一边表演各种人物的动作。演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了当地的文艺盛事。
《广西日报》(昭平版)旧址
在抗日战争时期,一批从桂林疏散来昭平的民主党派爱国进步人士陈劭先、欧阳予倩、张锡昌、千家驹、莫乃群等人,开展敌后抗日民主运动创办了《广西日报》昭平版。《广西日报》(昭平版)旧址自发刊到停刊,一共出版了295期,发表了许多有较大影响的重要社论和文章,对动员群众团结抗日起到了激励、鼓舞、鞭策和推动作用,在全省影响很大。抗战胜利后,《广西日报》昭平版停刊,迁回桂林。
黄姚豆豉加工技艺
黄姚生产豆豉的历史悠久,产品名声远扬,清乾隆二十四年编纂的《昭平县志》便有所记载:豆豉为黄姚特产,远近驰名,他处制者远不及。制作豆豉要经过炊豆、浸豆、发酵等十余道工序,复杂且要求很高。黄姚人经过三百余年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索和总结改进,黄姚豆豉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流程,但时至今日都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数据记载,只靠师徒、父子之间口传心授。在工业现代化的今天,黄姚豆豉依然保持传统的手工操作。
在科学技术极其落后的条件下,黄姚的先民们利用发酵黑豆从而创造了黄姚豆豉这样一个驰名品牌,其制作过程完整系统,文化内涵丰富,抗战时期,我国著名科学家高士其住在黄姚近一年,他曾专文介绍黄姚豆豉的科学制作方法。这些都为研究我国南方省份和东南亚地区人们的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2007年录入《昭平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入录《贺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11月黄姚豆豉加工技艺入录《自治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姚放灯节
黄姚放灯节是黄姚古镇居民祭祀河神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黄姚放灯节历史悠久,始于清朝乾隆年间。每年的农历七月十四晚在姚江上流放用柚子做成的河灯习俗。以柚子削蒂,插上香和蜡烛,几只连在一起沿江流放柚子,树叶有驱邪去秽的作用。“放灯节”的活动分两部分:准备工作和正式放灯祭拜,仪式包括在姚江放柚子灯、拜白帝和土地等。
黄姚放灯节于2010年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黄皮糖加工技艺
黄皮糖加工技艺流传于贺州市昭平县。黄皮果是当地的主要果树品种之一,成熟的黄皮果味甜,略带酸,果皮有轻微辛味。中医认为黄皮果有开胃、化痰去淤的功能,因而备受当地居民喜爱。因为黄皮果的成熟期集中,极不易保鲜,也不便于运输和携带,于是便有人将其制成蜜饯(黄皮糖)。加工制成的黄皮糖其色泽金黄,白糖附于果皮上,入口甘甜,最大程度地保留了黄皮果的的色、香、味。
黄皮糖加工技艺于2011年由贺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客家三山国王庙会
“三王爷”指的是供奉在广东揭西县霖田的巾山国王、明山国王和独山国王。宋代(公元1033年)在霖田镇建有庙宇奉祀,客家人将“三山国王”视为自己的保护神。清道光十七年,黄姚贝氏弟子贝廷相将神像奉带到昭平,众人捐资在中洞村的象鼻山建立“三王庙”,供奉“三山国王”。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中洞),正月初九(新华),是当地举行“三王爷出游”的日子,各家各户则备好香案和供品,恭迎“三王爷”,意在祈福。
客家三山国王庙会于2011年由贺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昭平木偶戏
昭平木偶戏因表演艺人以昭平县富裕镇人居多,又称富裕木偶戏。表演木偶戏只需2至3名民间艺人,全部行当只需2人便可挑走,十分便利。昭平木偶戏历史悠久,于20世纪初由邻县的平南县传入,因其表演形式灵活,收费低廉而倍受百姓的欢迎,此后便在沿桂江一带流传下来。木偶戏的剧目大多是平民百姓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如《薛仁贵》、《薛丁山征辽》和《薛丁山班师回朝》等。
昭平木偶戏于2011年由贺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瑶族蝴蝶舞
瑶族蝴蝶舞起源于贺州市昭平县文竹镇七冲村,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此舞起源于民间故事,传说一百多年前瑶王的女儿年满十八,美貌如仙,常为瑶胞们作好事善事,深受群众爱戴。一年大旱,几个月天上不降一滴雨,土地都干裂,人畜饮水相当困难。文竹七冲有七条冲,水都快干枯了,农作物颗粒无收。瑶女便化作蝴蝶飞向天空为民求来了及时雨,从此,七冲人们安居乐业,生活越过越好,人们为了纪念瑶女化作蝴蝶为民求雨的故事而跳起了蝴蝶舞,世代相传至今。
瑶族蝴蝶舞2011年由贺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象棋山茶加工技艺
在县城附近建有茶文化中心,和生产平台,可观看整个制茶过程。象棋山云雾茶,外形紧细微曲,色泽翠绿油润,香高馥郁,伴有蜜糖花香,鲜味鲜美回甘,叶底嫩绿明亮,饮之齿颊留芳、畅人心脾、解暑消炎、强身益寿,颇有高山云雾茶的特色。原产地文竹镇七冲村,现搬到昭平镇上岸村二级路旁。
昭平县是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名茶之乡、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茶叶在昭平县种植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象棋茶历史最为悠久。
昭平瑶歌对唱
富罗位于昭平县的东南面,距昭平县城80公里。地处偏僻,是瑶族聚居村落,属山区丘陵地带,镇内多山,林业较发达。辖区面积333平方公里,总人口27000多人。除汉族外,尚有瑶族、壮族同胞聚居。一般为单声部较多,多声部的瑶歌对唱公分布在瑶山和牛角村。约在清朝安始传唱,距今也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以口耳代代相传的形式流行至今。
瑶族是一个喜欢唱歌的民族,男女传情用歌、喜庆的日子唱歌、迎接远方的客人也离不开歌。富罗瑶歌一般为一问一答,四句七言为一组,在演唱时,他们能运用二声部的“和声”与“重唱”的技巧,提高瑶歌对唱的韵律美,而这种“和声”与“重唱”是原生态的,并没有经过音乐老师的指教,因而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富罗瑶歌对唱主要在喜庆场合,也可以用于男女传情。对唱山歌可分为男女对唱或多人集体对唱,其曲调是现成的,只需根据当时的情景套入适当的词便成。瑶歌对唱常常是通宵达旦,緾緾绵绵达两三天。客人进门有迎客歌、敬茶歌、敬酒歌,客人要离开了有送客歌,相送很远了,依然是情了歌未了,歌了情未了。
多声部瑶歌是瑶族劳动人民的艺术结晶,能够熟练地运用“和声”与“重唱”的技巧,使瑶歌的韵律更美,这种原生态的多声部的瑶歌与一般的民歌相比,有更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黄姚古镇祠堂颇多,几乎每个大姓都有自己的宗祠,充分显示出宗族的势力。
在古镇内居住的人们生活富裕,财力充足。特别是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古镇人口迅猛发展,经济空前发达。各氏族之间为了加强势力扩充,团结一致对外,更为求得人财兴旺、泽被后代,让自己的势力和财富能世代相传,均纷纷筹集资金在古镇选址建造宗祠。古镇内现有各姓氏宗祠11座,结构规模雄伟壮丽、装饰豪华考究。古家祠、吴家祠、梁家祠、郭家祠、司马第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各宗祠门前修建石阶,然后是宽阔的门廊、进入大门两旁建有厢房,正中是一个大天井,两旁小花园,天井正面是高大宽阔的正座,安放列代先祖牌位和祭祀用品。由于当时建筑工匠都来自湖南,各姓氏宗祠建筑风格基本一致,均采用砖石结构,虽历经百年沧桑,仍然金碧辉煌。祠内最耐看的当属那些精美的古壁画,虽历经千年却不退色。看祠堂的老伯用清水去擦拭那些壁画,结果却越擦就越新越漂亮!
黄姚的姓氏宗祠有:梁氏宗祠、古氏宗祠、郭氏宗祠、劳氏宗祠、莫氏宗祠、仙山莫公祠、天佑古公祠、吴氏宗祠、黄氏宗祠、叶氏宗祠。
天佑古公祠
在黄姚建立宗祠的古氏共有两支,一支是天佑公支,一支是凤信公支。其中天佑公支的宗祠称为天佑古公祠,凤信公支的称为古氏宗祠。为二层楼三开间二进深建筑,硬山顶结构。垂脊为灰沙脊,正脊为叠瓦脊,墙为青砖清水墙。大门处有两层踏步大门处有两层踏步。底层踏步共五级,上层踏步共二级。
邻近兴宁庙,大门两边为“天锡公纯瑕,祜启我后人”,大厅内两侧有“规行”(左)和“矩步”(右)。
吴氏宗祠
位于金德街,始建于清末。三间两进,镬耳硬山顶,青砖清水墙。前檐柱为青石柱。祠内有壁画四十八幅,是黄姚古镇内壁画较多的一座建筑。 1944年秋,广西省立艺术馆疏散到黄姚时,曾在吴氏宗祠上课和开展抗日救国等宣传活动。已故著名戏剧艺术家欧阳予倩和现代画家蔡迪之、易琼等人也曾以此为工作室。1983年,昭平县人民政府将“吴氏宗祠”公布为“广西省艺术馆旧址”。
莫氏宗祠
位于金德街上,建于明末年。莫氏宗祠大门上书“莫氏宗祠”牌匾,两边对联为“巨鹿开世系,粤桂衍宗支”。大厅内前柱上书“水源木本流界迹,春露秋霜感口波”,后柱上的对联写道“祖德难忘修俎豆,宗功图报荐馨香”。大厅左角落有一石碑,上书“谒黄姚莫氏宗祠诗一首:巨鹿家声源流远,宣卿分支世泽长。祖德流芳传万代,宗功浩气显千祥。国恩家庆宏图展,人寿年丰后裔昌。鸿雁有情传喜讯,黄姚聚竭振纲常。裔孙敬题口葵酉年仲冬吉旦”。
叶氏宗祠
位于古镇西南端公路边。门旁对联为“受姓在周朝自东迁西历古而臻今久远根苗当永念,发源由叶县从彼至此承先以启后连绵瓜口庆长延”,大厅正中牌匾上为“祖德流芳”,两边石柱上为“由口氏而分支世世祖承怀祖口,会南阳之合族年年祭祀念宗功”。
林氏宗祠
为三间两进,镬耳硬山顶,青砖清水墙。因为后期重修,青砖墙上还喷有石灰层。二层楼高,但无楼面。盖小青瓦,瓦头制安工艺不明,明改为绿色琉璃瓦勾头和滴水。正脊以现被改建为绿色琉璃釉筒瓦和滴水。正脊平辅一层小青瓦,其上再用两行竖瓦压实。前檐廊上设两檐柱,檐廊较宽敞,檐柱下棱形石柱楚垫支。
位于金德街56号,原为叶三林公祠,始建于道光年间,至今有200年左右的历史。林氏宗祠大门两边的石柱上写有一副对联,为“燕翼贻谋凭祖德,蝉冠称庆赖宗功”。大厅上书“忠孝”二字,右有“双桂发祥”,左有“九牧流芳”。
梁氏宗祠
位于中兴街上,大门两边对联为:“祖德存永辉,宗支展长辉”。梁氏宗祠主座为三开间一进深的硬山顶建筑。墙体为青砖清水墙,梁架为穿斗式。山头为镬耳形。瓦面盖小青瓦,瓦头筒瓦和滴水盖绿色琉璃瓦。
劳氏宗祠
三间两进,镬耳硬山顶,青砖清水墙。前座正立面外墙在原清水墙之上加批一层假清水。二层楼高,但无楼面,盖小青瓦,无瓦头,无滴水。正脊以垒叠树瓦压脊,垂脊以砖和灰沙压脊。前檐廊以斗形挑手出檐,无檐柱。
始建于乾隆二十年(1716年),位于安乐街劳家巷内。以劳元锡为远祖,以劳敷巧黄姚支系始祖。1995年在祭祀活动上宣读的祭文就有:“一九九五年十月一日,黄姚劳氏宗祠举行首次大祭。元锡公子孙后代众多,兄弟叔侄、婶嫂姐妹等人,谨陈淡酒粗肴,恭敬与历代宗灵钱敬拜“等语。
大门外石柱上对联为“元祖源流远,威公世泽长”,进门正中有“敬慎仪威”的牌匾,后面为“孝悌忠信”,两边柱子上的对联为“敬祖思源崇功德,义型威信裕后昆”。中间院子两边有图画,右边为“春游青草地,,和“夏赏绿荷池”图,中间为“冬夜读书:古人求学问,一生不放松。少壮下功夫,到老方成功。纸上求知识,终觉浅和空。要有真本事,亲身去学用。”诗一首;左边为“秋饮黄菊酒”和“冬吟冬雪诗”,中间为“锄禾”诗一首。大厅正中有“松阳堂”的牌匾,两边为“祖孙学士,兄弟中丞”。两边柱子上的对联前边为“文章光世德孝友振家声,上绍中丞业常传学士名’,,后边为“祖泽宏敷祚胤千秋远锡,孙猷广著本支百世联芳”。
黄氏宗祠
位于迎秀街上,大门两侧对联为“宗本延思久,支森祚积长”。为院落式建筑,主座为三间两进,镬耳硬山顶,青砖清水墙。前座檐廊以两幅砖墙代替檐柱。主座前为院落,院前有门楼。门楼青砖青水墙,人字形硬山顶,盖小青瓦。瓦头原有作法不明,现改为黄色琉璃瓦瓦当和滴水。
郭氏宗祠
位于吴氏宗祠的对面,1928年重修。主座三间两进,镬耳硬山顶,青砖清水墙。二层楼高,但无楼面,内空只有一层。盖小青瓦,瓦头原为石灰膏,无滴水,现被改建为绿色琉璃釉筒瓦和滴水。前檐廊有砖砌檐柱,现檐柱上加贴有红色瓷砖。宗祠大门两侧写道“汾阳世胄,点领家声”。两边石柱上的对联为“绿涨长春波俯曲沼方塘万派朝宗通,青山来远口对武峰文峡众山罗列似儿孙”。入口处有门,前面柱子上的对联为“贻燕翌启鸿图念乃祖积厚流光旷世相传绵德业,焕人文绳先武原诸昆笄来继往大家振奋铭书香”,后边石柱上为“支笄众郡本溯羊城八百里乔木高迁系谱重天潢东粤渊源西粤衍,春荐豚羔秋行摩积万千年馨椒永祀报功崇大兴前人统诸后人承”,后面也有一联,已浸漶不清。大厅上写有“世代荣昌,合族平安,富贵双全”,右边有“房房兴旺”,左边有“百子千孙”。
古氏宗祠
在古镇北侧的新街上,始建于康熙年间(1708年),以古凤信为黄姚古氏支系始祖,古凤信是第一个率领黄姚古氏先祖从广东梅州搬迁广东鹤山县的人,后来,他的二十九世孙古纲伦、古齐治等人又迁移到了黄姚,于是筹集资金建成黄姚古氏宗祠。1909年(宣统二年)作为黄姚街子弟学校。抗日时期,桂北行署曾借此用作临时办公地址。1943年地下党在此举办黄姚中学。1993年农历八月七日开始动工重修。
古氏宗祠大门正中牌匾上书“古氏宗祠”,两边对联为“直父家声远,笔公世胄长”。进入大门后,另有一门,正中挂有“古氏宗祠”牌匾,两边写道“古道新风德门厚福俱由正路,家安宅吉仁里祥和恒处善林”。大厅内正中挂有“古氏宗祠”牌匾,右边有一小门,上悬牌匾“慈善堂”。进入慈善堂,正中供奉观音神像,上面写有“甘露琼浆”,两边为“春涵瑞霭龙仁里,日拥祥云护德门。”
螺峰山及守望楼的传说
传说很久以前这里有一对盲人夫妇,年过半百才有了一子,取名清塘,这清塘长得英俊又勤快,很多姑娘喜欢他,可又嫌弃他那年迈失明的双亲,所以他一直没有成婚。有一天,西海龙王带着龙女秀螺来到黄姚,游山玩水之中得知了清塘的事,同情并爱上他,于是秀螺偷了龙王的夜明珠来给清塘父母治好了眼睛,并和他结为夫妇。龙王知道这件事后,龙颜大怒,亲自率领虾兵蟹将来捉拿秀螺,秀螺死活不肯,龙王就把清塘点成了一座山,秀螺伤心欲绝,她舍不得两位老人,舍不得黄姚美景,更舍不得自己的夫君,于是她挣脱了捉住自己的兵将,化作了螺山,衣带化作了姚江,就这样年年岁岁地与十几里之外的清塘遥遥相望。
睡仙榕的传说
相传,八仙下凡游遍了名山大川之后,来到了黄姚,立即被这里的奇山秀水迷住了。他们一边用大碗喝酒逗乐,一边欣赏黄姚的美景,不知不觉中喝多了,八大仙都醉了,连酒量惊人的吕洞宾都不例外,他东倒西歪来到附近一棵榕树上,倒下就睡。也不知过了多少时辰,等他一觉醒来,这棵榕树已经顺势倒成这个样。后来,人们就把这颗榕树叫做“睡仙榕”。
司马第的传说
司马第莫氏的先祖为广东高明县人氏,于明末清初迁来黄姚定居。相传莫氏六世祖在东汉初年,起兵响汉光武帝刘秀平定“王莽之乱”,立下战功。刘秀称帝后论功行赏,莫氏立世祖官封司马一职,并在自家住宅门前挂“司马第”牌匾,其后人承袭祖制,祖祖辈辈都悬挂此匾。后来因为兵荒马乱,莫氏先人几经辗转来到岭南地区,最后定居在广东高明县,直至明朝末年,莫氏祖先莫鼎原来到桂东黄姚经商,并把老宅地直悬挂的“司马第”匾一同带到了黄姚,悬挂在黄姚的宅院门前。
仙人古井的传说
在一年的农历七月七清晨,当时天刚蒙蒙亮,雾很大,一位老人来这里洗衣服,隔着浓雾看见七仙女正在这里嬉戏,她惊呆了,等她回过神来时,仙女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这件事在镇上传开了,大家纷纷来到这口井烧香取水,以祈求无灾无病,据说从井里取回去的水放几年都不会变质,从此,镇上的人把这口井称为“仙人古井”。把每年的农历七月七定为“取水节”,时至今日,都会有许多居民来到这口井上香取水。
黄姚豆鼓的传说
关于黄姚豆鼓有一个传说,相传是广东一位姓古的老人无意中研制出来的,由于战乱这位古大爷举家搬迁到广西,路上遇到了山贼,古大爷与家人走散,只能乞讨为生,古大爷一天天快黑时,来到黄姚莫家豆腐店乞讨,莫家豆腐生意好,全部买光了,店里没有其他吃的,莫家人就给了店里仅有的一点黑豆,还给了一些钱,古大爷把黑豆用破布包好藏起来,由于他住的是破庙,很潮湿,豆子没过多久就发霉了,这老人看见发霉了也没舍得仍掉,就用开水煮开放太阳晒干,又把它包起来,不知过了多久,他总觉得庙里很香,就发现是发霉的黑豆发出来的,后来就研制出来豆鼓,经过不断改良就有了现在的黄姚豆鼓。
关于黄精的传说
在当地,有关黄精的 传说很多。宋代徐铉所著的《稽神录》中有这么一个故事:土家一婢,逃入深山中,久之见野草枝叶可爱,取根食之,久久不饥,夜息大树下,闻草中动,以为虎 攫,以树避之,及晓下地,其身欣然凌空而去,若飞鸟焉。数岁家人采薪见之,捕之不得,临绝壁下网围之,俄而腾上山顶……这位飞檐走壁的神人,所吃的仙草就 是黄精。当地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明代有位无暇禅师,他在修炼时不吃饭,也不进食其他食物,唯独只吃黄精。就这样,他活到了120多岁。
中国共产党广西省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共广西省工委,成立于1936年11月,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西地区建立的地方领导机关。1945年8月广西省工委搬迁至宝珠观内,领导广西的革命工作。198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把宝珠观定为中共广西省工委旧址,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夫妻榕,位于东门楼前,树龄有300多年,看似一棵大树,实则是两棵榕树生长在一起,如同紧紧相偎的一对夫妻,故称“夫妻榕”。夫妻榕更是罕见的“变色榕”,每当有大旱大涝,树叶会在春季变得枯黄。百姓通过观察树叶颜色的变化,就能判断当年天气情况,提前做好预防。
龙门榕,树龄800多年,因其虬枝盘错缠绕,形如拱门,且坐落于佐龙桥之畔而得名。树下有一奇石,似鲤鱼上跃,与龙门榕组成“鲤鱼跃龙门”的天然景观,令人称奇。
龙爪榕,树龄850多年,是目前古镇中最古老的榕树之一。因其枝干从半空倒垂而下,仿佛天外神龙伸出的一只龙爪,故而得名。其如龙爪般下垂的枝干其实早已枯萎,因气根与藤蔓缠绕而挂垂下来,而树干本体却依然生机勃勃,见证了整座古镇的兴衰变迁。
睡仙榕,树龄超过500年。相传,“八仙”到此游历时,流连于这里的奇山秀水,不禁开怀畅饮,喝得酩酊大醉。其中吕洞宾倒头睡在这棵树上,一觉醒来,这棵树也随着他的睡姿长成了倒卧状,因此而得名。
仙人古井,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为古镇代表性景点之一。自古就有“七仙”来井边嬉戏的传说,故而得名。古井分内外两部分,共五池,内池用于饮用、洗菜,外池用于洗衣、洗手、洗农具。井水清澈,久旱不涸。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为古镇特色民俗“取水节”,每家每户都来此取水。
守望楼,是姚江南岸百姓从东面进出古镇的门楼。门楼为四方形平面结构,瞭望孔、枪眼、栅栏等设施齐备。民国以前,镇上安排专人在这座门楼上打更、守望,护卫古镇的安宁和祥和。
东门楼,始建于清朝初年,乾隆二年(1737年)重修,为古镇重要门楼之一。它是姚江北岸百姓从东面进出古镇的门楼,门楼北连真武山城墙,南以姚江为护城河,西与街巷民居屋墙相连,组成一个合围的屯堡,是防御功能最强、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门楼。
亦孔之固,古镇重要门楼之一。建于清初,得名于《诗经》中“天保定尔,亦孔之固。”意为上天保佑这里的安定,自然非常稳固。该门楼为二层式建筑,上层为楼,用于守望站岗;下层为门,用于通行。在古镇中,这种结构的门楼往往设置在主街的外出口,具有极强的防御功能。
迎秀街,位于黄姚街中段,为古镇最宽敞的一条街,最宽处有5米。历史上,从昭平县城方向来黄姚,皆由西门楼经此街进入古镇。相传此街建成之时,恰好有人考中秀才从县城归来,因此以“迎秀”作为街名。迎秀街无论是东路秀色,西山佳气,都能翘首相迎,招而至之。
金德街,位于古镇中部,与安乐街相连。在明清鼎盛时期,黄姚商贾云集,铺面林立,商人诚信待人,以德取财,因此得名金德街,“金德”精神也成为黄姚精神的写照。目前它是古镇内保存最完整的一条明清建筑古街,很多影视剧均曾在此拍摄取景,如《新英雄虎胆》、《美丽的南方》和《向往的生活》等。
青石古街,铺砌于清朝顺治年间。古镇内共有主街8条,总长约3公里,石板之间不用任何粘合物,全靠准确的尺寸,牢牢地拼接在一起,每条街的下方都布有相互连通的排水道,雨水便沿着排水道排出古镇。街道与街道之间均为丁字路口,寓意丁财两旺。青石板街的构造工艺充分体现了工匠们独具匠心的聪明与才智,被誉为黄姚一绝。
高士其(1905 -1988),福建福州人,中共党员,著名的科普作家。1944年,高士其转移到黄姚寓居于此,继续革命工作。在黄姚期间,高士其写下了科普著作《奇妙的数》,科普文章《美味的黄姚豆豉有霉菌的一分功劳》,临别还为黄姚留下了一首深情的诗《别了,黄姚》。
石上榕,位于姚江西岸,有近百年树龄,因榕树扎根于岩石之上而得名。其强大的生命力令人叹为观止,是黄姚古镇中的一处奇景。因其根系盘错在岩石上,难以吸收养分,故而树形娇小玲珑。
锁龙桥,锁龙寓意锁住龙气,锁住财富。黄姚先民认为,姚江河道是神龙出入古镇的通道,由神龙带来的祥瑞之气从真武山下的宝珠江进入古镇后,不能让其向外散逸,于是就在古镇南面姚江的出口处建锁龙桥把龙气锁住,护佑这里的一方百姓。
石跳桥,又称“丁步桥”。因行人需轻跳跨越桥墩而得名。此桥建于清朝嘉庆十六年(1811年),长19米,共31步墩,既利于人行,又不影响泄洪。
佐龙桥和佐龙亭,均始建于清朝乾隆二年(1737年)。佐龙桥头即是重檐方亭的佐龙亭,题匾“惟尔有神”,语出《尚书》。亭中天花板饰有四幅图案,寓意“四方来福”,亭后佐龙祠奉祀土地公和土地婆。
带龙桥,始建于明朝万历四年,是古镇中最大的阶梯石拱桥,连接鲤鱼街与中兴街。铁铆石梁的造桥工艺及水旱二孔的排洪设计,让这座桥梁既科学又美观。相传百姓修建此桥是为了把真武山龙气接引至鲤鱼街,桥也因此得名“带龙”。
黄姚古镇全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