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相李绅,15岁从无锡梅里到惠山读书,一读就是十年。由于家境贫寒,他在寺中找来经书,以纸背作文稿,受到个别僧人的欺侮,却也得到鑑元等僧人的同情和支持,结下很深的友谊。元和六年(811),李绅中了进士,成为无锡历史上第一个进士。李绅一生,历仕五朝皇帝,在唐武宗时为相四年。在惠山寺读书时,深知农民疾苦,写下“悯农”诗:“谁知盘向餐,粒粒皆辛苦。”千古名句,代代传诵,教人以珍惜粮食为根本。
二、陆羽品评第二泉唐朝湖北天门人陆羽,字鸿渐,因避安史之乱,寓居浙江湖州。期间访名山探山泉,研究茶叶,作有世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他品评天下名泉二十种,列庐山康王谷帘泉为天下第一,惠山石泉天下第二,遂使二泉扬名。他还作有游记《惠山寺记》,是为惠山第一部名人游记。
三、苏轼独携小团月宋朝苏轼早年曾在杭州、湖州等地为官,他在元丰二年的诗中说“余昔为钱塘倅,往来无锡未尝不至惠山”,可见他对惠山是情有独钟的。早在熙宁年间,他就来到无锡,品二泉,登惠山,作有《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诗曰:“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连。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石路萦回九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天。孙登无语空归去,半岭松声万壑传。”
四、文征明画《惠山茶会图》文征明生于明朝成化年间,是“吴门四家”、“吴中四才子”,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四绝”全才。文征明酷爱饮茶,曾说“吾生不饮酒,亦自得茗醉”,而“人间灵液”——天下第二泉名闻天下,一直是茶客们的拥趸他自然也不例外。
正德十三年(1518年),清明时节,春意萌发,时年四十九岁的文征明,和好友蔡羽、王守、王宠、汤珍等人,结伴游览无锡惠山,在“天下第二泉”的二泉亭下“注泉于王氏鼎,三沸而三啜之”。他们品茶畅谈、吟诗唱和。事后,文征明画《惠山茶会图》。
无锡惠山有着众多的文物古迹,唐宋元明清,自古说到今。除此之外,民俗乡风反映出吴地灿烂绚丽的文化艺术,现有三项国家级、一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锡地区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现介绍如下:
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传统美术・泥塑(惠山泥人)
无锡彩塑(惠山泥人)是国家文物局于2006年5月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物遗产,发源于无锡惠山,历史悠久,闻名遐迩,是无锡著名的民间泥塑和土特产,是无锡人民高度智慧和卓越创作才能的结晶,体现了惠山人多姿多彩的精神风貌,是城市的亮丽文化名片。
明末著名散文家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记述:“无锡去县北五里为铭山,近桥,店在左岸,店精雅,卖泉酒……盆碗、泥人等货”。时为明代崇桢年间,这是迄今为止有关惠山泥人最早的文献记载。惠山泥人发源于惠山祠堂之中,兴盛于明清至近现代。惠山泥人在这地域风俗中产生,最初由乡民作为农闲时的副业,逐渐发展为作坊式生产。清代中叶,在惠山五里长街、上下河塘,祠堂林立,几乎每一家祠堂门前都有一家泥人店,形成繁盛的泥人街。《清稗类钞·工艺录》载:乾隆南巡至惠山,艺人王春林进献数盘泥孩儿,皇帝颇为赞赏。到了光绪时这些泥孩儿尚存颐和园佛香阁,“庚子之乱,为西人携去矣”。二十世纪初,惠山古镇有百余家泥人店,四五十家泥人作坊。建国后先后成立了“无锡市惠山泥人厂”和“无锡市泥人研究所”。
惠山泥人有粗货、细货两大类。粗货,又称“耍货”,类似于儿童玩具,用模具压制,以喜庆吉祥为题材,造型简洁,大胆夸张,圆浑拙朴,代表作品有《大阿福》、《寿星》、《蚕猫》、《和合》、《泥春牛》等。细货,完全靠手捏,又称手捏泥人,以戏曲题材为主,故又称手捏戏文,用惠山脚下水稻田三尺深处的黑泥制作,是名副其实的惠山泥人。创作工艺复杂,有搓、揉、挑、捏、印、拍、剪、色、压、贴、镶、划、扳、插、推、揩、糊、装等“手捏十八法”,能将戏曲人物和情节最生动传神的瞬间动态凝固定格,主题鲜明突出,使人一看就知道该戏曲的全貌。代表作品有《蟠桃大会》、《凤仪亭》、《霸王别姬》、《盗仙草》、《貂蝉拜月》等。惠山泥人讲究彩绘,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色彩强烈显眼,富丽明快。
惠山泥人以独特的艺术造型,丰富的题材,鲜明的民族民间色彩和浓郁的江南乡土风俗气息,称誉海内外。名艺人辈出,传世精品已成为文物入藏博物馆。
2、传统美术・无锡留青竹刻
无锡竹刻,江南竹文化的精华。竹,自宋代以来深受文人士大夫的青睐,与梅、兰、菊并称“四君子”,是君子人格的文化象征。竹刻艺术由实用竹制品脱胎而来,以文人雅士、书画艺术家为主要受众,凡若镇纸、臂搁、扇骨、挂屏、台屏、笔筒、香筒、抱对等等,以清淡雅致、天然本色渲染文化氛围,寄寓超逸高迈的传统文化情操。
明代张希黄留青浅刻山水笔筒,是迄今传世最早的无锡名家竹刻。1914年无锡竹刻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二等奖、带板竹刻获三等奖。1920年,竹刻名家薛佛影创作了传世名作《竹简象牙镌刻画》。
无锡竹刻艺坊“双契轩”名扬江、浙、沪。创办人张瑞芝早年学艺于沪上,师从周之礼,随后在上海开办“慨吾庐”印社,为名门宅园雕刻碑石书帖、板对匾额,颇具声誉,与吴昌硕、张大千等书画名家过从甚密,授艺予内弟支慈庵和长女张契之。“一·二八”事变后,举家回到故乡无锡,在复兴路开办“双契轩”艺坊,由国民党元老无锡人吴稚晖题写篆书坊额。不久,支慈庵返居上海,以竹刻为业。《中国美术全集·竹刻总论》:“十九世纪中叶,竹刻艺术实每况愈下,直至本世纪初金西崖、支慈庵先生出,竹刻始又有新的发展。”
张契之与父、舅齐名,业界称之为“两把半刀”,王世襄《竹刻艺术》称她为“近代少有的女竹刻家”。她10岁随父学艺,14岁已能独立创作,青年时期加入中国女子书画会,竹刻作品参加上海女子书画展和南京的书画展。她曾随父拜访张大千、经亨颐、吴湖帆、江寒汀等名家,请他们在竹上挥毫留下书画墨宝,然后再雕刻,技艺渐入佳境。
清末民初,书画界钟情金石碑版。张瑞芝、张契之父女以金石文字、泉币瓦当、铜镜鼎彝为题材,刻制扇骨、臂搁等,将金石的残缺锈蚀之状表现得惟妙惟肖,苍劲古朴,深受藏家喜爱。1950年后,张契之潜心研究明清以来嘉定、金陵两大竹刻流派,将留青浅刻与浮雕、透雕、圆雕等竹刻技艺融会一手,创作了《梅竹》扇骨、《雨后春笋》挂屏、《太湖鱼米乡》插屏等精品。1972年,张契之的《梅兰竹菊》书镇和胡瑞康的《青蛙》圆雕竹刻等作品,被选送到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出。
无锡竹刻以刀代笔,似在绢帛宣纸上挥毫,纵横自如,是竹上的书法、绘画和雕塑,融书画、诗文、印章为一体,风雅绝俗,充溢着中国传统艺术所追求的书卷气和金石味,诗意盎然。
2008年6月,无锡留青竹刻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3、传统美术・无锡精微绣
无锡刺绣,简称“锡绣”。吴地无锡丝织品早在春秋时期就称誉中原,季札出使中原,赠给郑国子产的礼品便是丝织缟带。汉代刘向《说苑》载,吴王阖閭时官宦已穿绣衣。明代无锡有绣娘俞氏。《无锡金匮县志》:“堆纱刺绣,前明尤仲骥妻俞氏所造。早寡保孤,业此自给,巧夺天工,曾以充贡。今邑中或仿其法。”
作为“女红”,千百年来均为实用品刺绣,以折枝花果、吉祥图案为主要题材,有戳纱绣(回文彩锦绣)、挑花绣、堆纱绣、列针绣等剌绣针法。剌绣家丁佩于清道光元年刊行我国第一部剌绣专著《绣谱》,书中写道:“昔年春日,舟过梁溪,斜照满山,风光成彩。”回家后立即用“退红绒参以牙色,绣成遥山一桁”,只见“山椒新绿成林,溪中碧水鳞次”,“顿觉耳目一新”,不禁自叹“此画家所未到也”。由此诞生“观赏绣”:一种格调高雅,充满艺术意趣的“闺阁中之翰墨”,世称“闺阁绣”。锡山绣工会将“闺阁绣”推向社会和商品市场,使锡绣名闻天下。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春,李佩黻、李韵和妯娌创办“锡山绣工传习会”,于北门泰定桥王敬修堂宅内和南门三下塘华氏延绿阁开设两处传习所,至翌年共有102位少女入会学习剌绣。其中有慕名而来的日本女士金原村子、美国女士孙宗彭。李氏妯娌的丈夫华文川、华文汇兄弟,均善书画,主张以画入绣,“通画理而剌绣之技乃工”,据此自编讲义《剌绣篇》和《修身篇》,创 “填色稀铺法”、“轮廓切马鬃法”,使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大面积烘染和远景在绣品上再现。1908年,清农工商部以“精制绣品、新法改良”,授予李佩黻特设一等奖牌。其时,无锡竞志、振秀、鹅湖等多所女校也开设剌绣科。1908年以后,锡绣作品先后获天津实业劝工场银牌奖、比利时布鲁塞尔万国博览会一等金牌奖,意大利都阆万国博览会金牌奖。1910年,清农工商部在南京举行“第一次南洋劝业会”,“锡山绣工会” 20人获团体金牌奖、荡口华璂获个人金牌奖,还获78个银牌奖,奖牌数居全国之首。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无锡全邑得奖五十种,得奖之多几与省会相抗衡”。锡绣全盛期由此形成,“锡绣盛称于世,不惟国人知之,薄海内外靡不知之”。
锡绣代表人物华璂出身于荡口华氏世家,有深厚的书画家学渊源,她的风景绣以西洋绘画为稿本,大胆突破传统针法,运用独特的列针法、琐和针法,绣线用多色绞合,不拘泥于密针细线,通过数百种色线呈现明暗层次和天地万物中的自然光彩。她的针法是为苏绣“乱针绣”之先导。她编著的《剌绣术》于1938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0年间共发行4版,其艺术理论与李佩黻“绣工会”所编讲义《剌绣篇》一脉相承,强调“新绣法通于画理”,而又有发展,提出“其要在合光线”,准确把握透视。在中西文化交流中,锡绣自觉地获得了创新发展。
1959年,无锡市工艺美术研究所锡绣研究组系统整理了锡绣的百余种传统针法,并于1981年创制“精微绣”,迎来了锡绣艺术史上的第二个鼎盛期。代表作品《丝绸之路》,尺绢画幅,绣有24人、21匹骆驼、4匹马、5头小毛驴、3条猎犬及种种器物,寸马豆人,毫发毕现,其精微处已无画稿,是艺人心手合一的绝技,叹为观止。
精微绣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卷幅微小、构思巧妙、绣技精湛。今天的锡绣已经和绘画一样,是代表一种历史传承的技艺,保护它就是保存一种人类历史的印记。
2008年6月,无锡精微绣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二、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俗・庙会(惠山庙会)
惠山庙会是流传于无锡城区四乡八镇,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间风俗,也是一种民间的老爷信仰或者神灵信仰,有别于其它地区以一地一庙为特点的传统庙会,它的举办地是无锡城西的锡惠山麓。2007年5月,被列为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被省政府公布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传,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为东岳大帝黄飞虎生日,无锡东西南北城区八庙,即张元庵、南水仙庙、西水仙庙、老城隍庙、新城隍庙、延寿司殿、延圣殿、府殿等八座庙宇,分别由各自的信众供奉并抬出来,实际上这个老爷是按原庙里供奉老爷仿制的缩小版老爷,端坐在銮轿之中,称为“二老爷”)到位于锡山北麓的惠山东岳行庙进香朝拜,称之为“老八谢”,以庆贺东岳大帝神诞,形成争先恐后到惠山的壮观场面,无锡民间俗称“老大爷出会”。
各支老爷轿队阵场大,气势足,加上一路行进,一路吆喝,一路表演,道具仪仗,锣鼓戏曲,抬阁杂耍,色彩缤纷。他们一般是从陆路而来,先进线路必经之处是城中的东西二大街、西门桥、棉花巷、兴隆桥、五里街再到张巡庙,最后再到东岳庙,由于人多路窄,特别是在棉花巷外吊桥——兴隆桥这一必经的狭窄要隘口,常常会争奇斗胜,抢道行进,引发文武粉墨。而市民或列门观看,或结伴喝彩,争相参与观看,一时万人空巷,轰动整个无锡城,成为一年一度的重要节会,风行沪宁线。为了满足周边城市民众来无锡惠山看庙会的需求,铁路部门甚至还增开了南京到无锡的庙会专列。
各庙会队伍汇集到东岳庙旁的张中丞庙后,稍事歇息,由该庙专司迎接。张巡庙中的张巡和许远大老爷在此时扮演的是接引神的角色,并不出会,所以无锡人有句谚语称其为“不出会的大老爷”。各庙老爷来到东岳庙后,按名望依次排列在东岳老爷黄飞虎神像前,上香进供,有一整套的仪程和节目,是为“八庙朝东岳”。
在一天的庆贺热闹之后,到了傍晚,参加惠山庙会的城区八庙各个老爷都要回銮安座,此时的行走线路不同于白天,通常是坐船从水路打道回府。此时已经打扮好的各色船只张灯结彩,络绎从惠山烧香浜出发,经寺塘泾河东行,至京杭运河南北分行回到各庙,行进中一路亮灯,有一定的仪式和节目,称为“夜色庙会”。
无锡工商发达,庙会活动又平添商机。三月惠山庙会活动,四乡八镇的老百姓涌入城市,黄埠墩到惠山浜,香船如林,旗幡临风,一派繁荣景象。上海、苏州、常州、镇江、南京等城市,来锡观会者蜂涌而至。交通方面,火车、汽车、轮船,生意兴隆。火车甚至挂发无锡庙会专车。政要、名流、明星,多有来锡轧庙会者。旅馆必须预订,届时客满。菜馆、茶馆张灯结彩,喜迎顾客大批临门。小吃摊、节场杂货摊,泥人摊,都是利市三倍。临时摊点,多至二百余处。民间剪纸,手捏泥人,糖葫芦,捏面人,杂耍等热闹异常,商事活跃,经营称盛。
惠山庙会始起于明,兴盛于清末民国中,百姓通过“老爷出会”,娱神赛会这种形式来祈求神灵护佑,祈盼国泰民安,百业兴旺,人们相信他们各自供奉的老爷能护佑十方。而每个老爷背后都有一段历史和故事,都是对无锡地方有贡献的人或神,有无穷的功德和“法力”。老爷身后都有一群信众,都有一场赛会,愿望都是神佑社稷,福禄安康,反映了无锡从农耕社会发展到工商社会当时社会民间的老爷信仰、价值取向和民俗风情。
民国年间,惠山庙会是苏南地区规模最大,特色最为鲜明的庙会。后由于各种原因停办。
1994年春,景区聘请民俗专家,挖掘文化资源,保护民俗遗产,继承和宏扬民族优秀文化,恢复举办惠山民俗文化庙会,取其精华,保留传统,将其改良成适合当代人审美品味的旅游文化产品,此后又举办了数届庙会,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旅游者的一致好评,成为华东地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节目和品牌,成为无锡吴文化节的重要文化活动。
改良后的惠山民俗庙会,以张巡庙和张巡老爷为核心和基地,环惠山巡游,在仪式上保留了出会的仪程,会首、冲锋、手旗、伞、行牌、戏文、锣鼓、文武官员,神轿等浩浩荡荡,十分壮观。巡游节目有荡湖船、打莲湘、八宝箱、拖竹片、大头娃娃、高跷杂技、龙灯狮舞、轮车抬阁等,还有令人称奇的肉身灯、吐火焰等绝技,演员都浓妆盛彩,神情飞扬,异彩纷呈。
惠山庙会每年四月旅游高峰时举办,开幕式一天,持续期在七天至半月内。地点包括张巡庙、环锡惠山麓以及惠山街区,秦园街、绣嶂街、上下河塘等,涉及面积达0.3平方公里。参加演出队伍有50多支1200多人,围观群众在二天内达到30万人次,被新浪网等评为全国人气最旺,观看人数最多的民间庙会。
惠山庙会在漫长的岁月中延续、保存至今,反映了惠山庙会扎根社会低层民众的顽强生命力,且在延续中不断发展、完善和丰富,是研究社会经济、民间风俗、工农商学等状况以及道教俗神世界的极好的,不可多得的重要素材和标本。
惠山山水林秀,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是无锡先民栖息的园囿。南北朝时期的惠山寺,开创了惠山营建园林的纪元。随着寺庙园林的兴起,唐代天下第二泉的扬名使惠山成为人们旅游的理想林园。明代愚公谷和寄畅园、惠麓小隐、王园,清代的潜庐和大批祠堂园林的兴建为惠山留下了大批优秀的园林遗存,成就了在江南颇有著名度的文物古迹。
1950年2月,组建无锡市风景管理委员会,管理惠山风景区等单位。对锡山及周边区域进行开发建设。8月,筹建锡山公园。1953年,聘请顾子用为技术指导,完成锡山公园规划设计图,对锡山、惠山、黄公涧等处作了重点绿化,初步建成锡山公园并于当年国庆节开放游览。1954年,在锡山东西两侧登山道旁,建晴云亭和观涧亭。1955年,在锡山南麓建百花亭、竹廊,铺设上山道,改建了喷泉,翻修了锡山龙光寺大殿,整修了龙光塔和惠山龙头下。1956年元旦,景观更加丰富的锡山公园暨动物园建成开放。
1954年新建了惠山寺古华山门门头,山门上开设一大二小拱门,背山面街而立,古朴庄严。唐、宋石经幢经整修后竖立在山门内两侧。同年秋又在金莲桥前原李鸿章昭忠祠祠门处建成有三个拱形门的二山门。同时将至德祠、尊贤祠、胡文昭公祠、尤袤祠、苏氏家祠以及绣嶂街、庙巷、石榴巷、俞公祠等划入锡山公园。同年起,逐步修葺明代古园寄畅园,建成秉礼堂及庭院,在贞节祠前增设园门,与惠山寺甬道相接;整修了天下第二泉,对漪澜堂进行改建,四壁开设漏窗,使游人在室内即可欣赏二泉及庭院全景。1958至1959年,在建成锡山公园的基础上,利用惠山旧宗祠密集区与锡惠山麓之间区域(今映山湖)改建成园林景点,完成锡山公园与惠山古迹区之间的过渡连接,扩大游览范围,统一为锡惠公园。
1958年,在锡山和惠山之间的秦皇坞开挖人工湖,湖型似和平鸽,山色倒映湖中,故取名映山湖。隔湖与春申涧落水口互成对景,春申涧每逢雨季如野马脱缰,瀑涌泉飞,十分壮观。1959年对愚公谷区域进行大规模整修,使愚公谷、映山湖引连锡山、惠山两大景区,融为一体。至1959年国庆,锡惠公园正式建成开放。1965年春,在金粟堂周围遍植桂花,形成桂林。
1966年至1972年,锡惠公园一度改名为“人民公园”。1973年恢复锡惠公园。
1973年,新建了锡山大门,为平顶敞门西式建筑。1974年,先后维修了龙光塔、石浪庵、黄公涧三角亭、云起楼。1976年,头茅峰道观经大修后辟为游人休息处。1977年8月,修缮了惠山寺御碑亭。1978年,龙光塔向游人开放。同年,在映山湖西南、庙巷以西择地规划设计杜鹃专类园,于1979年开始施工,巧妙地利用地形及原有植物进行造园,1981年9月建成开放。由于其设计因地制宜,师法传统造园手法而不乏新意,得到了各界好评。1984年获得建设部新园设计一等奖。
1979年5月,先后征集了“江南第一山”、“竹炉山房”、“御碑亭”、“景徽堂”、“雨秋堂”、“凤谷行窝”、“至德祠”等名家题额墨宝。
1979年至1982年1月修复了金莲桥、乾隆御碑。
1979年至1980年7月,对二泉亭至头茅峰的登山道600米石阶进行修复,恢复了土地庙附近的半山棋盘石。1982年春配合惠山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修筑了春申涧至头茅峰的登山道,并在此道春申涧上方山谷间跨涧建一桥亭。1983年,在春申涧与今阿炳墓之间新筑了一条登山道,经秀嶂亭至头茅峰,在半途山坡建扇亭。同时疏浚了惠山南坡拜经台“南泉”,还修筑了头茅峰至二茅峰山脊的石路。在二泉亭上方原惠山土地庙旧址,建成半山亭。面阔三间,左为敞阁,筑旱桥与登山道相接。至此,惠山上共筑三条登山道,道旁建有若干景点,初步形成了山间观赏景区。
1983年元旦,在现惠河路建成一气宇轩昂的中式大门,古朴庄严,成为锡惠公园锡山景区的标志性建筑。同年9月,在门内竖锡山碣石。1983年10月,在锡山东麓建成新的儿童乐园,内有滑梯、转椅及日本明石市赠送的儿童游乐设施。1985年,对动物园进行改造,翌年建成河马馆。
1995年4月,天下第二泉同张中丞庙、点易台铭四面碑同时升格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寄畅园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恢复秦园街(原惠山横街)入口,单独开放。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寄畅园以其高超的造园艺术和文化历史价值忝列其中。同年10月,全国著名造园专家莅园出席“寄畅园保护修复方案”研讨会,对其完整修复,保护历史风貌发表了重要意见。1993年起对寄畅园进行修葺,将原位于郁盘廊内的康熙御题“山色溪光”、乾隆的“玉戛金枞”两碑移至寄畅园南入口处北墙,同时将明王穉登、屠龙《寄畅园记》石刻原碑嵌于寄畅园入口门厅两壁。1999年1月,寄畅园东南部修复工程正式启动,修复了外围建筑钱王祠,移置了镜池、介如峰、御碑亭,巧妙地恢复了凌虚阁、卧云堂以及连接两处建筑的先月榭及廊,建造了先月榭临水平台。利用地势高差,引惠山寺日月池之水穿墙入园,挖涧与先月榭相通,最后汇入锦汇漪,在涧上架一小石拱桥,恢复了康乾盛世时期园子的风貌。先后由冯其庸书“先月榭”额,清末代皇帝溥仪之弟爱新觉罗·溥仁题写“卧云堂”额,中国道教协会主席闵智亭题“凌虚阁”额,著名清史专家、故宫博物馆研究员朱家溍先生书寄畅园联一幅。另外还集赵朴初“江南胜迹”及康熙帝“山色溪光”手迹制匾分别置于凌虚阁外和卧云堂内。寄畅园旧貌展新颜,于2000年10月竣工开放。
1993年至1995年,景区投资兴建了索道、滑道及百鸟园等三大游乐设施。
在九十年代,先后翻建了映山湖环道、锡山环道等路面;修筑、加固了锡山北环路及惠山登山道;加强健身文化设施的营建,建成了雪松林、喷泉、九龙壁、索道等广场,增加了坐凳、双杠、吊环等老年健身或便民设施。
2001年2月起修复明代二泉书院,根据历史原地修复的景点有顾端文公祠、五中丞祠、刘猛将庙及张祜诗碑等,新建了碑廊、庭院。2002年春节基本竣工。
2002年12月18日,文物古迹区(原无锡锡惠园林文物名胜区)通过了国家旅游局“AAAA”景区综合验收考评。
从2002年7月开始至2004年对惠山寺进行了大规模修复,并恢复宗教活动。包括翻建金刚殿,在原址重建天王殿、大雄宝殿;对金莲桥进行封闭保护;在大同殿门南侧新建钟亭,新铸6吨惠山寺铜钟;在原惠山寺不二法门及桃园内新建罗汉堂、地藏殿、斋房、大悲阁、藏经楼、僧舍及辅助用房;疏浚光绪年间的碧螺泉,辟西竺留痕广场等。
从2004年开始,按清康熙年间华氏迁锡后裔二十三世孙华学瀚所绘《惠山孝祖祠图》规模和形制设计修复。于东南部重建华孝子祠围墙近50米;于原址重建永锡堂和成志楼。在祠东北隅重建祠丁房,在北部新建一长40余米的碑廊,按照拓片和文史资料刻碑帖11方。整个祠堂呈现出古朴庄重之景观。
2004至2006年,对碧山吟社和阿炳墓园、春申涧进行大规模修复和改造。新建了碧山吟社十老堂、望益楼、流觞山房、流馨亭、诗廊、诗舍、诗坛及门厅等景观设施。新建阿炳纪念馆和二泉音乐广场,围合阿炳墓。
2005年10月,对春申涧进行了全面的景观改造,利用原有涧道向北扩展,形成最宽达5米,最窄处1.2米,共有七处高差跌落,全长300多米,落差37米的曲折起伏的山涧。此外还新建了二泉里祠堂文化一条街,修复了钱王祠、李忠定公祠等十余个祠堂。
通过1999至2006年大规模的修复和提升,文物古迹区(原无锡锡惠园林文物名胜区)的景点大为增加,内涵日益丰富,文物古迹得到了保护,历史文化得到了有效的彰显。
2006年5月,天下第二泉庭院及石刻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至2010年,对昭忠祠和寄畅园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缮。
2009年4月11日上午2009惠山民俗文化庙会暨吴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在九龙壁广场开幕,当天约有25万人参加了活动。
2009年10月23日——11月30日 第三届中国菊花精品博览会举行。无锡园林获最佳栽培奖,最佳布置奖。
2010年4月15日,锡惠公园内的无锡动物园闭园,同年5月搬迁出园至钱荣路新址开业。2011年4月,老动物园位于忍草庵的繁殖基地完成了最后的搬迁,至此,无锡动物园结束了在锡惠公园内存在55年的历史。
2010年11月12日 《无锡惠山志》首发式在滨湖山馆举行。这是惠山历史上首部官修山志,内容翔实,体例完备,图文并茂。
2010至2011年对全园碑刻进行拓片工程,拓片200多份。
2011年元旦,开放式公园——锡惠公园入口公园建成。
2011年9月,文物古迹区(原无锡锡惠园林文物名胜区)和锡惠名胜区、山林保护区(原锡惠公园)两者实行分区分治经营管理。
2011年国庆锡惠名胜区(原锡惠公园)儿童游乐园在原动物园址建成开放。
2006年,惠山镇祠堂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至2012年,政府实施惠山古镇保护建设工程,修建了大批祠堂。2011年,惠山老街被公布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2012年,无锡惠山祠堂群被公布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3年11月,惠山古镇划并给无锡惠山古镇景区实行一体化管理。
2012年文物古迹区(原无锡锡惠园林文物名胜区)实施张中丞庙保护修复工程;分步实施了寄畅园东南部和八音涧水循环景观再造工程;锡惠名胜区(原锡惠公园)实施九龙壁舞台景观改造工程,对原喷泉广场上行至九龙壁广场的台阶景观进行改造,全部拉平成整体台阶,以彰气势,满足大流量游客活动观赏需要;经省文物局2012年12月评定,文物古迹区(原无锡锡惠园林文物名胜区)内收藏之可移动文物有38项83件被列为国家馆藏二、三级文物,其中国家二级文物1项2件;国家三级文物37项81件,包括古匾5方,画屏、对1幅3件;家具14项56件;石器9项13件;书画8件;9月20日——11月30日,举办2012金秋惠山菊会暨北京、天津、唐山、南通、南京、常州、无锡七城斗菊赛,评选出菊王一名和菊王提名奖二名,唐山王德建所植“青天傲骨”获菊王;天津“彩霞落影”、无锡“彤云缀宇”分获菊王提名奖。
2014年2月,景区监察大队设立机动巡逻、消防特勤、停车管理、山林防火等专业化中队,分工更合理,职责更明确,同时抽调精干人员组成一支能够执行复杂、应急任务的特勤中队,统一穿着特勤服,担任重大活动仪式的安保任务。2014年,无锡惠山古镇景区与颐和园结成“友好园”,旨在加强南北园林文化交流合作,推进文化建园,促进两园文化、经济、旅游事业共同发展;8月27日,惠山油酥饼荣获“最无锡味”的地方土特产称号。9月28日,“五星红旗万人绣,共筑文明无锡城”主题活动在九龙壁广场举行。
2015年4月22日——5月10日,无锡惠山古镇景区成功承办无锡市“五一”盆景大赛,展览以“友谊、和谐、创新”为主题,进行了盆景展示、评比,真实反映了无锡盆景的现状和趋势,为历届无锡盆景展中参展单位最多、参展作品最多、作品层次最高、展会规模最大的一次。10月,无锡惠山古镇景区新增四只生态型旅游厕所,分别位于张中丞庙老爷殿旁、惠山登山口黄公涧阿炳墓旁、惠山古镇西神广场宝善坊和绣嶂街进士里。其中三座厕所设计建造达到国家旅游厕所AAA级最高标准。公厕周围景观配套完善,内部设施先进,残疾人专用间、无障碍坑位、母婴操作台等一应俱全。2015年底,惠山山体建成9只消防专用大型蓄水箱,分布于三条主要上山道两侧,蓄水总量达150吨。
2016年3月9日,第50届德国柏林国际旅游交易会(ITB)在柏林开幕,市文旅集团以“惠山古镇”为主题在亚洲展厅开设特装展台,凸显惠山古镇“螭吻飞泉”和唐宋石经幢等经典元素“白墙黛瓦圆拱门、马头飞檐红灯笼”的景观特色,并由无锡惠山古镇景区精心策划提供泥人现场彩绘展示项目,向世界展示惠山古镇的江南风情及文化内涵。4月1日—5月29日,无锡惠山古镇景区成功举办第十三届中国杜鹃花展。此次展览共有13个省近50个城市(单位)参加,共搭建了20处室外景点、12个室内展馆、22个展厅以及特色花卉展台26个,新品种厅一个,展出杜鹃花品种500多个。本次展览参展单位数量、展出品种以及花卉品质均达到了历届之最。4月7日中国髹金漆博物馆在惠山古镇正式开馆。中国髹金漆博物馆是当今中国唯一的髹金漆专题博物馆,博物馆集中收集整理了长期散落在民间及流失在海内、外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历史遗存。包括有元、明、清等不同时期的大漆描金佛龛、各式屏风、罗汉榻、条案、橱柜等系列珍藏品。11月14日——12月5日,大型人文纪录片《惠山祠堂群》(四集,每集50分钟),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黄金档播出,此部作品是目前惠山古镇视频中拍摄时间最长,内容最全,意义最为深刻的作品。
2017年9月,根据发展需要,原锡惠公园、锡惠园林文物名胜区、惠山古镇三大区域将实行一体化封闭式管理,整个景区范围统称为“无锡惠山古镇景区”,从区域功能上划分为文物古迹区、锡惠名胜区、历史文化街区和山林保护区四个游览区。
惠山古镇景区由原锡惠公园(锡惠名胜区)和惠山历史文化街区合并而成,从区域功能上划分为文物古迹区、锡惠名胜区、历史文化街区和山林保护区四个游览区。景区面积为3.5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域为1.09平方公里。
锡惠公园(锡惠名胜区)是国家重点公园,又称锡惠景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惠山历史文化街区是无锡市级历史文化街区,惠山老街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惠山祠堂群是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惠山古镇景区文物古迹众多、山水林泉俱佳。有风景名胜景点200多处,有古街、古园、古寺、古泉、古书院、古诗社、古祠堂等多种传统文化资源,时跨数千年历史。所谓唐宋元明清,自古说到今。其中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3个44处,有无锡露天历史博物馆和无锡人民精神家园之称。
著名的景点有良渚锡山先民遗址、战国时春申君饮马处、南北朝时期惠山寺庙园林、唐代天下第二泉、宋代金莲桥、明代古园寄畅园、愚公谷,明代二泉书院和碧山吟社,还有自唐以来至民国的118个祠堂及园林,二泉映月与阿炳墓园。有最佳植物专类园——中国杜鹃园。春有杜鹃秋有菊,四季花开芬芳。惠山老街彰显江南山麓水乡古镇韵味,人杰地灵,人们在此寻根祭祖,慎终追远。惠山泥人,惠山庙会,体现无锡乡风民俗。
惠山古镇景区自古以江南第一山,锡山晴云、胜地名泉而闻名于世,风景资源独特灿烂。历代文人雅士来惠山品泉凭吊,寻古探幽;清代康熙、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七巡惠山,留下了无数瑰丽诗篇和轶事佳话。苏轼“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乾隆“惟惠山幽雅闲静”是这个景区最精彩的推介词和文化名片。
一、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无锡城西惠山古镇景区,地处锡惠山麓,江南运河之畔,由绣嶂街、秦园街和寺塘泾河两侧的上、下河塘围合而成,傍及听松坊街区,面积0.3平方公里,为首批江苏省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其中“惠山老街”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明代歌谣云:“惠山街,五里长;踏花归,满鞋香。”惠山自古都是著名的游赏之地,具有山麓水乡古镇淳朴风貌,悠久历史可上溯到南北朝时期,以比邻而筑、数量百余、明清以来的祠堂建筑群和花园而著称,彰显礼义廉耻、贤良忠节的祠堂人物,发源于此的国家级非遗惠山泥人,省级非遗惠山庙会、惠山油酥等文化名片,任您穿越历史烟尘,流连寻常巷陌;感受乡风民俗,品读无锡故事。
二、文物古迹区
紧邻历史文化街区,游览面积约0.05平方公里,包括惠山寺庙园林、天下第二泉及庭院、寄畅园、二泉书院、碧山吟社、华孝子祠、愚公谷等景点群,荟萃唐宋元明清至今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产,展示寺庙文化、茶泉文化、古典园林、书院文化、祠堂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是文人雅士、帝王将相流连忘返的胜地,也是惠山古镇景区的核心和精华。
三、锡惠名胜区
与文物古迹区和历史文化街区相邻,游览面积0.15平方公里。包括锡山、映山湖、中国杜鹃园、阿炳墓园、吴文化福寿天地、九龙壁、锡山先民遗址、龙光寺、龙光塔、游乐园、索道、划船、茶室等景点和游乐休闲设施,大片的疏林草坪,点缀于山林间的名胜让你在休闲中放松心情,领略园林之美。
四、山林保护区
面积约2.8平方公里,主要景点包括春申涧、春申君饮马处、春申涧牌坊、卧云石、南泉、云泉亭、绣璋亭、东坡题刻、棋盘石、仙人脚印、头茅峰、索道览月观光平台等景点与旅游休闲设施,大片的山林,奇石及流泉。登上山顶,俯瞰无锡都市风光,眺望太湖烟波,体验林壑之美,感悟宋代诗人苏轼“石路萦回九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天”的意境和神韵。
位于惠山东麓阿炳墓之左,建成于1981年。是一座以观赏杜鹃花为主的专类花园,得景随形,巧于因借,以杜鹃饰山,以建筑和山涧映带景物。有踯躅廊、沁红坡、心芳涧等景。曾获国家设计奖。是中国杜鹃花品种资源基因库和国内重要的杜鹃花繁育基地和展览中心,收集、保留有杜鹃花原生种50多个,园艺栽培品种450余个。
听松亭南侧有明洪武古银杏,这棵保护编号为“无锡古树名木002”的雄性银杏树相传为惠山寺住持性海植于明洪武初年(1368),目前为无锡市区树龄最长的寿星树,见证了惠山的历史沧桑。树高21米,树干直径近2米,腰围需4人合抱。树上寄生一植物“薜荔”也逾200龄。清朝诗人秦琳有诗为证:“大同殿下绿苔滋,银杏浓阴覆石墀。笑指树头新结子,青青多在寄生枝。”1980年,在树之南昭忠祠月台东壁,镶王能父书法之刻石“相传明洪武初年惠山寺僧普真字性海所植”。树之北侧台壁镶有石刻“俯察仰观”,系道光年间邵涵初篆题,取《兰亭序》意,昭示树之古老雄伟。
祠堂及其宗祠谱牒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无锡惠山古代祠堂群,以公元5世纪的南朝惠山古寺、唐代的天下第二泉为核心,沿着古运河惠山浜、秦园街、绣嶂街市井,连续发育分布形成的这100余处古代祠堂和部分遗址,与江南山水、名泉胜地组合成了吴中地域特色浓厚的古代祠堂群落,为国内外正在不断消失中的这一传统文化的唯一例证。
无锡惠山古代祠堂群,以公元5世纪的南朝惠山古寺、唐代的天下第二泉为核心,沿着古运河惠山浜、横街、直街市井,连续发育分布形成的这108处古代祠堂和部分遗址,与江南山水、名泉胜地组合成了吴中地域特色浓厚的古代祠堂群落,建筑总面积达4.7万平方米,目前祠堂建筑中多数作为居民住所,占区内居住总面积的71%。
在这些祠堂中,保存较为完好的主要祠堂约50余座,局部改建的祠堂约40余座,尚有可靠的经古代祠堂图等资料查证的10余处重要的祠堂遗址。
祠堂建筑的形制,多数以江南民居建筑的硬山式为主,粉墙黛瓦、不重雕镂、质朴无华,也有一些形制较高的歇山式厅堂,砖木结构。祠堂建筑的年代以明、清及民国各时期为主体。
惠山寺庙园林位于惠山古镇绣嶂街西端,惠山东麓,南邻天下第二泉、华孝子祠,北毗寄畅园、二泉书院。由于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位列无锡十大丛林之首。从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初,惠山寺庙园林大量精彩的文物古迹得到修缮和保护,有“国保”的唐宋石经幢、“省保”的宋代金莲桥、明洪武古银杏、唐代听松石床、御碑亭、竹炉山房、龙眼泉、松泉、碧露泉等。
惠山寺礼佛始于1500多年前的南朝,惠山寺建于半坡,诵经鸣钟,为现存无锡最古老的佛教寺庙。作为著名的禅宗道场,历史上这里香火旺盛,高僧众多,盛极一时,也是帝王们参禅的福地。
惠山寺的文物景观已经成为文物古迹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无锡千年所积淀的佛教文化的缩影。2002年10月,惠山寺庙园林升格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茶圣陆羽•二泉映月
南朝古寺惠山泉,裹名来寻第二泉,
贪恋君恩当北去,野花啼鸟漫留连。
惠山泉原名漪澜泉, 相传它是唐朝大历未年 (公元779年) ,由无锡县令敬澄派人开凿的。泉水来自天上,经降雨至山上后,在乌桐砂岩石隙中流动过滤,经松根浸淫,千岩涤滤,得日月精气,含矿物质多,水色清纯,甘冽可口。唐代茶圣陆羽,遍尝天下名泉名茶,认为“庐山康王泉第一,惠山石泉第二”,从此惠山泉就以“天下第二泉”的美名享誉四海,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二泉”泉水随山势自西向东,分上、中、下三池。三池中下池最大,西池壁正中有一石螭首,构成“螭吻飞泉”胜景。
千百年来,二泉为文人所激赏,唐代写“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无锡籍著名诗人李绅曾竭力赞誉惠泉水,称其为“人间灵液”,致使当时宰相李德裕檄令驿站送二泉水供其享用。宋朝时宋徽宗曾将二泉水列为贡品。苏东坡慕名品泉,吟有“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佳句。民间音乐家阿炳的一曲《二泉映月》,更使二泉妙不可言,名闻天下。
寄一份忧思,畅一份情怀,圆一段旧梦。寄畅园初建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兴盛于明万历至清康乾年间,是江南著名的山麓别墅式古典园林,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无锡唯一的明代古典园林。始建初名为“风谷行窝”,后据王羲之“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诗意,改名为“寄畅园”,亦名“秦园”。它以高超的借景,洗炼的迭山、理水手法,苍郁满目的古木巨柯,创造出自然和谐、灵动飞扬的山林野趣。
清朝康熙、乾隆两帝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 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 的100年间,先后六下江南,分别七次驾临惠山,乾隆更是七游惠山,八巡秦园,钟爱有加。乾隆评说“江南诸名胜,唯惠山秦园最古”。乾隆皇帝还在清漪园(今颐和园) 中仿造一园名“惠山园”(今谐趣园)。
寄畅园现有景点包括门厅,康熙、乾隆御题“山色溪光”、“玉戛金摐”寄畅园法帖碑廊,凤谷行窝,秉礼堂及庭院,碑墙,含贞斋,九狮台,八音涧,案墩,梅亭,嘉树堂,大石山房,清药,涵碧亭,七星桥,清响,锦汇漪,鹤步滩,知鱼槛,幻石,郁盘及观景廊、凌虚阁、先月榭及廊、卧云堂、美人石、镜池、介如峰刻石及碑亭、邻梵阁等28景。有碑刻244方,百年以上挂牌古树名木12棵。整个古园气机贯通,阴阳相谐,充满雅致,编织出了一幅“锦江漪塔影摇曵”的清秀风光。
惠山古镇由秦园街、绣嶂街和上、下河塘等老街围合而成。这里自古就是风景佳绝、钟灵毓秀之地,达官显贵、帝王将相抵锡必游之处,乾隆帝曾亲笔题字“惟惠山幽雅闲静”。这里历史古迹众多,被誉为集中展示江南吴地文化的“露天历史博物馆”。现仍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古代祠堂及遗址共100余处,时间跨度自唐代(公元8世纪)~民国(1949年)约1200余年,涵盖着十大类共22种祠堂类型的完整系列,包括七十个不同姓氏的祭祀人物,形成了沿河、临街、近泉、靠山密集的祠堂分布群落。在这些祠堂中,保存较为完好的主要祠堂约50余座。祠堂建筑的形制,多数以江南民居建筑的硬山式为主,粉墙黛瓦、不重雕镂、质朴无华,也有一些形制较高的歇山式厅堂,砖木结构。祠堂建筑的年代以明、清及民国各时期为主体。
2006年5月惠山镇祠堂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惠山古街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惠山古迹区内祠堂华孝子祠、至德祠、尤文简公祠、钱武肃王祠、淮湘昭忠祠,惠山古镇内留耕草堂、顾可久祠、王恩绶祠、陆宣公祠、杨藕芳祠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濂溪祠(清)、薛中丞祠(清)、倪云林祠(清)、张文贞祠(1917年)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墙灰瓦间,不仅有着文化底蕴深厚的祠堂群,更是汇集了惠山泥人、锡绣、留青竹刻等诸多非遗项目,惠山油酥饼、古镇豆腐花等各色传统小吃让人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