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后裔巴特尔,今天就给大家讲讲我的家乡,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上的故事。
巴音布鲁克蒙古语译为“富饶的泉水”,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西北、天山山脉中部的山间盆地中,四周为雪山环抱,海拔约2500米,面积23835平方公里,草原面积仅次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皑皑雪山及这片广袤无垠的草原,更给人忽遇巴音布鲁克草原桃花源般的豁然开朗之感。巴音布鲁克草原四周山体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地处天山隆起带的山间盆地,属中生代山间断陷,为典型的高寒草原草场、高寒草甸草场、高寒沼泽草场和山地草甸草场。盆底被第四纪沉积物覆盖,是集山岳、盆地、草原为一体的自然风景区。草原地势平坦,水草丰盛,是典型的禾草草甸草原,也是新疆最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巴音布鲁克草原,水源补给以冰雪溶水和降雨混合为主,部分地区有地下水补给,形成了大量的沼泽草地和湖泊。巴音布鲁克草原共有大小13处泉水,7个湖泊,以及还有20条河流。
千余眼泉水分布于整个草原,与冰雪融化的涓涓细流汇集盆地,形成巴州的母亲河——开都河。古老的开都河穿越两盆地之间,使草原上形成大大小小的牛轭湖、沼泽湿地。
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更何况是这么多条河的源头巴音布鲁克,这里不仅广泛分布着如茵的茅草、苔草、蒿草、松草,还有大片大片肥美的酥油草,这些上乘的牧草,正悄无声息地养育着草原上著名的焉耆马、大尾羊、牦牛。除了牧草,草原上五颜六色的野花也许更加惹人注目,每一朵野花都缤纷绚丽。这就是美丽的巴音布鲁克。
巴音布鲁克草原的人类活动历史,其中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这里我主要给大家讲下巴音布鲁克草原的重要成员,草原在先秦和战国时代,距今约3000多年前,居住着塞族人,主要活动在帕米尔(葱岭)、天山及新疆北部的大部分地区。
《汉书》《西域传》都着重描述这个民族,这是一个用起金子不眨眼的民族,他们主要是“随畜逐水草”,同时擅长开采和冶炼,墓葬方式以火葬和土葬为主,服饰或装饰品喜欢以猫科类猛兽为主题,在公元前3世纪末进入阶级社会,建立国家政权,“塞王”是他们的最高统治者,现在新疆呼图壁的康家石门子岩画、巴音布鲁克那热德太阳祭坛,新疆乌鲁木齐阿拉沟30号墓葬等都是塞族人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遗存。据《汉书·西域传》记载,乌孙国与匈奴,西北与康居,西与大宛,南与域郭诸国相接,本塞地也,大月氏西破走塞王,塞王南越悬度,大月氏居其地,后乌孙昆莫居之,故乌孙民有塞种、大月氏种云。公元前三世纪末,大月氏击败塞族,塞王带领一部分部族远走帕米尔高原,成为现在的塔吉克族,另一部分部族留在青海,融入大月氏部族。随着西域三十六国—车师国力强盛,这里慢慢成为其领地。
车师国,古代中亚东部西域城郭诸国之一。国都交河(今中国新疆吐鲁番西北)。东南通往敦煌,向南通往楼兰、鄯善,向西通往焉耆,西北通往乌孙,东北通往匈奴,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站。由于处于天山南北重要的交通要道之上,从汉武帝时期到汉宣帝时期,匈奴和汉朝在这里进行了长期激烈的争夺,史称"五争车师"。车师国在两个大国的博弈之间,迅速分化成车师前国、车师后国,最终并入高昌国。复杂的自然环境对车师人的经济生活方式是有一定制约的,从考古资料看,车市人发展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在吐鲁番盆地以农业生产为主,在天山山区和博格达山以北地区,以经营畜牧业为主。车师人关于畜群放牧的史料引用《魏书》,阿拉沟山谷和博格达山中可能是车师人主要的牧业基地,羊、马、牛,除满足本地需要外,剩余应用于和吐鲁番盆地交换农产品。唐贞观初高昌国曲文泰与西突厥结盟,唐太宗派遣侯君集、薛万均等大将证讨。贞观十四年(640年),高昌为唐所灭,置高昌县,后设安西都护府统之。自此,西域慢慢进入大一统的局面,虽经乱世,但始终在中原王朝的控制范围内。
公元1771年,土尔扈特蒙古族在首领渥巴锡的带领下回到祖国的怀抱,居住在巴音布鲁克草原上至今。
中国文明是熔炉式的文明,不断吸收外来精髓文化,转化为自己内生的营养。新疆自古就是多种民族,多种宗教,多元文化相互融合发展的历史,巴音布鲁克草原作为连接西域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道路枢纽,文化底蕴深厚,至今依然是天山南北交通要道。最美公路“独库公路”每年都吸引各地游客种草打卡,领略“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壮美景色。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5218号 | 豫ICP备2021001177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12865 | 营业执照
©2020-2021 www.jinqu.wang All Rights Reserved. 景区在线 版权所有